×

搜索

搜索站內資源

故宮怪畫《蜂虎》,300年來爭議不斷,將畫放大10倍發現其中玄機

小酱 2022/07/06

中華文化上下幾千年,在文化方面的沉淀相當深厚,除了唐詩宋詞之外,我們在書畫方面也有著相當高的造詣。

在幾千年的時間里,封建歷史時期占了相當長的時間。按照封建制度的特點就是當權者一人說了算。

用一個簡單的詞來概括的話,那就是「家天下」。普天之下的土地和人民,皆是皇帝他們自己家的。

如果政治比較清明,或許還好一些,最起碼可以按照流程來提一提建設性的意見,但如果遇到昏庸的當權者,那麼想說點啥就不能那麼隨意了。

于是,一些文人就喜歡借助于文學作品,來展現自己的情懷。于是,便有了《水滸傳》、《三國演義》、《紅樓夢》、和《西游記》。

即便是到了今天,人們依舊能夠從原著中讀出作品本身看不到的東西,其中諷刺和現實交融,江湖之中又處處透著人情世故與小心機。

除了文字類的作品之外,還有一些文人借助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。本人所說的《蜂虎》,便是這樣的一幅作品。

《蜂虎》這幅畫有何爭議

這幅畫被珍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館,是當年流落台北的眾多書畫作品中的一件,它是有著「揚州八怪」之稱的華嵒的作品,這幅名為《蜂虎》的作品,是台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。

之所以能夠被當成鎮館之寶來收藏,是因為這幅畫實在是太特殊了。這幅畫既是名畫,又是怪畫,300多年來人來人去,對于這幅畫的解讀也頗具爭議。

后來,這幅畫被放大了分析,右上側的一個黑點也顯出其本來面貌,深藏在這幅畫中的玄機也逐漸浮出水面。

那這幅畫的爭議點到底是什麼?如果討論爭議的話,這幅畫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爭議。首先來說,這幅畫展現的是老虎。

老虎素有百獸之王之稱,在中國歷史上相當常見,可謂是文學作品中的常客。老虎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勇猛無畏,孤膽英雄的印象,白族、布依族等民族還以虎當作其祖先,虎還是十二生肖之一,且白虎還為四大神獸之一。

并且,老虎這一形象在古代軍隊中也相當常見,多在盾牌亦或者兵器上印有老虎的圖案,將軍調兵遣將的「虎符」也是以老虎的形象設計。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很多很多。

由此可見,悠久的中華文化中,老虎在其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份額。

縱觀這些老虎,統統都是以陽剛且威猛的形象展示給世人,即便是諸多以虎為主要對象的畫作,也在暗自角力,看看誰能夠將老虎畫的栩栩如生。

但這幅畫卻一反常態,它明明以老虎為主題,卻沒有展現老虎勇猛的身姿和神態,畫了一只病懨懨的老虎。

畫中的老虎和勇猛無畏一點關系都沒有,它體型瘦小,毛發的顏色黯淡無光,透著一股子「慘」。

畫中的老虎就好像被人堵在墻角打的「喪家之犬」一般,耳朵貼在腦袋上,眼睛無神且充滿膽怯和恐懼,一只爪子懸在半空中,好像時時刻刻就為了捂住腦袋而準備著。

老虎的胡須凌亂,嘴唇上透著委屈,配合眼睛和神態,這只老虎「委屈」的都要哭出來了。

看慣了傳統畫作的人,看到這幅畫時,自然就被這幅畫搞迷糊了,搞不懂作者到底想要干什麼。

有人說,這幅畫大機率是在刻畫「虎落平陽被犬欺」,但是圖中又沒有找到「犬」的蹤影,也有人提出,這幅畫是為了向世人闡述一個觀點: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,誰也不能一直經久不衰……

諸如此類的解讀很多,看似有理,卻又缺乏一定的根據,就好像跟這幅畫一般,讓人摸不著頭腦。

因此,我們還是要回歸本源,從作者本身入手,看看這幅畫的作者華嵒到底經歷了什麼?

華嵒的別樣經歷

果然,從作者本人入手,就發現了其中的端倪。華嵒一生清貧,別看他去世之后,畫作成為了鎮館之寶。

華嵒生前,確實是一個「不知名」的畫家。

華嵒從小就對繪畫相當癡迷,雖然有相當強的繪畫天賦,可還是因為家庭原因,沒有辦法去追求夢想。

小小年紀的華嵒便輟學了,在這種情況下,華嵒也只能開啟了自學之路,小小年紀就能將生活中的花草鳥獸畫得栩栩如生。

后來華氏修建祠堂,村民推薦華嵒來作畫,卻被族長看不起,認為華嵒沒有資格給祠堂作畫。

現在看來,也確實如此,修建祠堂,族長根本就不在意畫到底畫得好不好,他在意的是畫這幅畫的人到底混得好不好。

封建氏族社會,比拼的不就是誰的家族里面有能人,蹭一波熱度,順道來一個雞犬升天。

華嵒和推薦他的老百姓根本就沒有看明白這背后的關系,上演了一場華嵒趁著夜晚偷入祠堂作畫,然后溜之大吉的戲碼。

如果華嵒看明白這件事的本質,沾都不要去沾這件事,誰會讓一個半路輟學的人去那里寫寫畫畫呢?

華嵒離家之后便跑到了杭州,結識了不少文人朋友,還在朋友的幫助下考上了一個八品小官。

按照清朝的官員制度來看,七品就是芝麻官了,八品官到底多大權力,在這里懂得都懂。就這麼著,華嵒一生都是靠著賣畫為生。

雖然他有著「揚州八怪」的外號,可是他在世的時候,畫卻賣不上身價,或許當時人在乎的,根本就不是這幅畫到底畫得好壞,而是這幅畫到底是誰畫的。

講畫放大十倍,看出其中玄機

讀到這里,或許也就明白了,為何華嵒一生清貧了吧。在這種大背景之下,華嵒想必內心里一直搞不明白的是,為何自己這麼有才華,卻處處碰壁。

這幅《蜂虎》,是華嵒花甲之后的作品,當他窮困潦倒一生,眼看時間已經所剩無幾,華嵒內心的悲痛和憂郁之情,想必相當濃烈。

華嵒通過這幅《蜂虎》,很大程度上要抒發下自己內心的情感。在這個大背景下,再將畫作細細看來,便發現了其中的端倪。

很久以來,人們將過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老虎本身上面,卻忽視了其右上方的黑點。原本以為是個黑斑的,卻在放大之后,被證明是這幅畫的靈魂所在。

畫中的黑斑是一只馬蜂,這只馬蜂作出攻擊狀,向老虎飛來。

這也就解釋出,這只老虎眼中的慌亂和恐懼就是來自于空中飛舞的馬蜂。通過這只被馬蜂追擊的老虎形象,聯系到了華嵒自己。

華嵒原本是一只老虎,卻因為「家貧」,吃不飽飯,讀不好書,進而導致一個「病懨懨」得病虎的形象。

可就是這只病老虎,當它外出覓食(泛指當官),卻遭遇到了馬蜂(官場小人)的圍追堵截,他瘦削的身體,根本拿馬蜂無可奈何,被打得體無完膚。

亦或者說,老虎病懨懨的身體,代表著華嵒一生清貧,馬蜂泛指磨難,華嵒晚年畫這幅畫,以及老虎眼神中流露出來的神態向世人表明,華嵒真的累了,或許他想不通,自己原本是一只老虎,卻為何變成了這幅模樣。

深思

歷史中不缺乏那些郁郁不得志,通過文學作品表達,自己這麼優秀,怎麼就不受賞識?這好像是一道沒有結果的試題,幾千年來,總有人繞不開這道題,卻無法找到正確答案。

我小時候在讀這些作品的時候,也曾和詩人畫家們一樣「憤怒」,為何當權者沒有眼光,這些有才華的人怎麼就「吃不開」?

后來,我畢業了工作了,人到中年,我好像突然明白了。世間的事,原本就那麼簡單,根本就沒有好與不好之分。

統治者選擇任用官員,除了考試之外,混職場還要講「人情世故」。皇帝說的,不一定是他想要的,皇帝說他想要的,不一定是他真想要的,皇帝不說的,不一定是他不想要的。

怎麼能夠恰到好處地周旋于各方勢力中間,既辦成了事,還能權衡各方利益,才是一個真正的「人才」。

詩寫得好的,是詩人,畫得好的,是畫家,而統治者需要的是一個合格的官,所以,就不要郁郁不得志了,從來都是屁股決定腦袋,情商大于智商。

做不到那個位置上,說明自己不是那塊材料,把自己位置上的事干好,比郁悶強太多了。

用戶評論